《中國經濟周刊》 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:廣義貨幣(M2)余額增幅回落,,狹義貨幣(M1)余額同比下降,。這引發(fā)了各界的廣泛關注。其實,,客觀地講,,中國在新發(fā)展階段,必須要貫徹新發(fā)展理念,,構建新發(fā)展格局,,在此背景下,經濟結構也必然發(fā)生深刻變革,。正因如此,,未來一段時期的中國金融應當“雙向發(fā)力”:其一是確保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傳統經濟健康穩(wěn)定;其二是助力加快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,。在此背景下,,中國金融方式會否發(fā)生重大變化?當然,。我們要意識到: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(yè),,金融業(yè)不僅擔當著無可替代的“資本資源”供給職能,更擔負著“資本資源結構性配置”職能,。我們有必要站在生產關系的角度去看待金融方式變革,,金融方式適宜,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(fā)展,;不適宜,,則阻礙新質生產力發(fā)展,。所以,觀察未來的金融統計數據,,或許已經不能再用老眼光,、舊邏輯,而需要用全新的判斷方式去理解M2,、社融數據變化,。從金融長期化角度看M2增速表面看,M2,、M1增速降低是相應的存款減少所致,。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?央行給出的解釋是:第一,,活期和定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“四六開”變?yōu)槟壳暗摹叭唛_”,,說明企業(yè)和居民存款呈現定期化趨勢。第二,,鑒于銀行各類理財產品收益高于同等期限的定期存款,,致使銀行表內存款轉移到表外理財,從而影響居民存款占比,。央行的分析當然權威,但我們看問題不能流于表面,。此前已經多次論述金融短期化危害,,其中就談到一個重大問題:金融期限結構越是趨向短期化,M2增速越高,,總量越大,。什么原理?就像蓋木屋,,木料尺寸越短,,木料接頭兒越多,木料總需求量越大,,產生的廢料越多,,而且當木料短到一定邊際,要么根本蓋不成木屋,,要么木屋質量極差,,甚至是廢品。信貸也是類似,,銀行資金來源期限越短,,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信貸需求的“接頭兒越多”,同時流動性風險越大,;企業(yè),、銀行流動性風險越大,,越需要超量融入更多的短期資金以應對隨時都在發(fā)生的支付,結果是:短期借貸金額大漲,,M2總量隨之大漲,。這其中“廢料”是什么?短期資金A借給B,,B借給C,,如此快速運轉,從而構成“空轉套利”,,這就是金融“脫實向虛”,,偏離實體經濟需求;什么是“蓋不成木屋”(或木屋質量極差,,甚至是廢品),?如果金融短期化過于嚴重,太過偏離實體經濟對長期資金的需求,,會導致不管金融系統短期流動性多大,,都無法有效刺激企業(yè)進行投資并繼續(xù)增長,這就是所謂的“流動性陷阱”,,這意味著國家宏觀貨幣調控失靈,,至少是效率越發(fā)低落。反過來,,銀行長期資金來源越多,,其對短期流動性的需求則會減低。一再呼吁中國金融改變短期化趨勢,,并實現長期化過程,。金融問題絕非僅僅是“數量越多(少)、價格越低(高)——量價關系問題”,,而是“期限,、數量、價格——三者的關系問題”,。事實證明:短期資金規(guī)模再大,,短期資金利率再低,如果長期資金規(guī)模不斷縮減,,適宜實體經濟發(fā)展的長期資金利率也可能越來越高,并不會隨著短期利率的降低而降低,,這就是典型的“貨幣政策傳導失敗”,。金融短期化趨勢背離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,需要大力予以轉變。事實是,,在中央的不斷努力下,,金融短期化趨勢確被逐步抑制。比如央行貨幣政策開始不斷強調長期流動性供給,,從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看,,在多方努力之下,銀行對企(事)業(yè)單位的中長期貸款占比已經擴張到2/3,。隨著銀行存款利率的不斷下降,,居民存款、理財更多趨向長期化,、定期化品種,,以此獲取更高一點的利率收益,從而大大增加了銀行長期資金來源,,這導致同樣數量的長期貸款對應的短期資金借貸需求減少,。由此可見,金融長期化,、資本化的過程,,可能導致M2增速因短期借貸需求降低而出現回落態(tài)勢。但這是不是意味著貨幣緊縮,?當然不是,。這背后的邏輯:金融短期化趨勢,及其必然導致的“錢多本少”金融結構,,對實體經濟而言,,屬于“明松暗緊”——隨著短期資金越來越多,實體經濟所需長期資本則越來越少,、越來越貴。與之相反,,如果金融可以進入一個長期化,、資本化的過程,對實體經濟而言,,則屬于“明緊暗松”——隨著長期資金增加,,短期資金需求則減少,長期資金越多,、越便宜,,實體經濟則越發(fā)舒適。從金融重大變革角度看M2增長最近一段時期,,長期國債收益率較大幅度的降低,,或說明金融市場長期資金開始相對充裕。金融長期化,、資本化應當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,,尤其是在金融高質量發(fā)展的背景下,,相對便宜的長期金融,能夠更好支撐實體經濟,、支撐科技創(chuàng)新的資本金融,,更是高質量金融的題中之義。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2024年1月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(fā)展專題研討班,,實際都指向一個重要趨勢: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必將發(fā)生重大而深刻的變革,。其目標就是: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(fā)展之路的前提下,推動金融高質量發(fā)展,,支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(yè),。依據這一目標,中國金融方式將發(fā)生怎樣的變革,?2024年4月30日,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,,會議強調:“要因地制宜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。要加強國家戰(zhàn)略科技力量布局,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(yè),,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(yè),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(yè)轉型升級,?!蓖瑫r“要積極發(fā)展風險投資,壯大耐心資本”,。為什么把發(fā)展風險投資,、壯大耐心資本與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緊密關聯?毫無疑問,,從不同金融不同性質的角度看,,科技創(chuàng)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發(fā)展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金融方式支持。投資都有風險,,什么是風險投資,?從廣義上講,就是風險偏好較高的股權投資,,包括天使投資,、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、PE投資以及股票市場投資,;什么是耐心資本,?基于價值認同、愿意陪伴企業(yè)共同成長的長期投資資本,通常也屬于股權資本范疇,。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所對應的金融方式不可能僅靠傳統的銀行信貸,,而更需要股權類金融方式。當金融方式轉向包括股權類金融在內的“直接金融方式”之時,,M2的創(chuàng)造過程勢必相應減弱,,因為銀行通過“存款變貸款、貸款變存款”推高貨幣乘數的需求相應降低,。理論上說,,M2=基礎貨幣×貨幣乘數,如果相當一部分企業(yè)依托股票,、債券進行融資,,而相應減少信貸依賴,貨幣乘數會降低,,M2增長會減緩,。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,將伴有金融方式和金融結構變革的過程,。中國金融結構應當轉向:長期的資本金融為主,,短期的貨幣金融為輔;支撐科技創(chuàng)新的股權金融為主,,支撐傳統產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債務金融為輔,。但我們也應當意識到: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體系“間接融資方式”轉向資本市場“直接融資方式”,M2增速會降低,。
從貨幣政策改革角度看M2增速盡管央行并未明確表示促進金融長期化,、資本化,同時在貨幣政策行動上也還顯得不很充分,,但這個方向恐怕是難以阻止的,。2024年4月23日,財政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《人民日報》發(fā)表題為《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》的文章,,其中明確指出了中國金融存在的重大結構性問題,,比如,“我國金融體系規(guī)模已經很大,,但融資結構不合理,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占比為7∶3,,直接融資中的債券融資與股權融資占比約為9∶1,,存在‘錢多本少’‘耐心資本’不足等問題。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是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前提”,。所以,,必須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而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就需要“強化財政與金融政策”的協調配合,形成提升金融供給質量的強大動力,。如何配合,?財政部給出的方案是:“在宏觀取向上,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與穩(wěn)健的貨幣政策協調,,打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(jié)的‘組合拳’,,在擴投資、促消費,、穩(wěn)出口等方面形成合力,。在中觀機制上,要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,、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,,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,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,,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,。”財政部進一步指出:“研究擴大政府債券柜臺銷售品種和規(guī)模,。完善境外主權債券發(fā)行長效機制,。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,暢通利率傳導機制,,更好發(fā)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,,提升資金配置效率?!贝送?,財政部還明確提出,“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,必須建立健全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”,,“我國正處于以科技創(chuàng)新引領現代化產業(yè)體系建設,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歷史時期,,需要融資體系結構跟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,。當前,要支持建設安全,、規(guī)范,、透明、開放,、有活力,、有韌性的資本市場。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,,壓實第三方中介機構專業(yè)把關責任,,依法打擊會計造假,。完善資本市場稅收制度,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,。著力優(yōu)化直接和間接融資,、股權和債權融資比例關系,協同優(yōu)化募投管退的制度環(huán)境,,更好發(fā)揮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,、私募股權投資對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支持作用”。扭轉金融短期化趨勢,,大力培育長期金融,、資本金融,為什么要把國債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,?為什么要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,?這其中明顯飽含深意。M2猶如一杯“糖水”,,基礎貨幣是“糖”,,是國家主權信用的表達,是人民幣賴以存續(xù)的基礎,;貨幣乘數是“水”,,是商業(yè)金融信用向國家信用(基礎貨幣)中“兌水”,是創(chuàng)造“派生貨幣”的過程,。M2增長不能單純依托貨幣乘數的不斷提高,,否則必然導致金融短期化趨勢。所以央行應為M2“加糖降水”,。如何“加糖降水”,?把政府債券放進貨幣政策工具箱,通過收購政府債務,,釋放基礎貨幣,,尤其是長期基礎貨幣。第一,,推動中國金融長期化,、資本化,在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同時,,更好地激勵創(chuàng)新,、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;第二,,通過收購政府債券“加糖降水”,,提高人民幣國家主權信用含量,進而將貨幣發(fā)行權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,,防止商業(yè)金融機構過度創(chuàng)造信用,,推升金融風險;第三,,抑制金融短期化必然帶來的金融“脫實向虛”,,以及金融“脫實向虛”必然帶來的經濟“空心化”趨勢,壓縮金融市場“短期資金借新還舊滾動支撐長期投資穩(wěn)定”的需求,,自然壓縮金融“空轉套利”規(guī)模,。同樣的原理,貨幣政策推動金融長期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,可能導致M1和M2增速“因短期借貸需求快速減少”而相應回落,。
抓住時機,積極作為,,化被動為主動現在有個問題:既然銀行存款利率下降,,居民存款、理財已經趨向長期化,、定期化,,從而增加了銀行長期資金來源,央行是否可以高枕無憂了,?是否可以不用繼續(xù)投放長期基礎貨幣了,?回答應當是否定的。應當看清這樣一個辯證的發(fā)展過程:長期的金融短期化趨勢,,已經使實體經濟長期處于金融壓抑的過程中,,以致經濟內需嚴重不足。首先是主動的,、內生性的投資需求不斷減少,,然后引發(fā)社會公眾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減弱。隨著時間的推演,,兩者相加的后果不斷加重,,最終體現在金融數據上就是:信貸增長乏力,存貸款利率不斷同步走低,;利率不斷走低,,百姓存款長期化;百姓存款長期化,,反而抑制了金融短期化程度,。但我們要知道:這是經濟疲弱的表象,而不是金融主動作為的結果,。怎么辦,?金融必須化被動為主動,積極作為,,尤其是貨幣政策,,應盡快,、盡早釋放長期流動性,推動資本市場活躍,,并以此為契機,,以直接金融置換間接金融,加速調整金融結構,,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長期資本占比,。所以,中央銀行不能因銀行長期資金充裕而停止釋放長期流動性,,相反,,央行要抓住這樣一個重要時機,加力調整M2結構,,擔當起全體金融市場的央行——現代中央銀行的職責,,有節(jié)奏、講品質,、重效率地認真面對資本市場健康發(fā)展,,認真面對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對中國股權類資本市場提出的客觀要求,讓中國金融市場慢下來,、穩(wěn)下來,、強起來,真正堅定不移地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(fā)展之路,,真正讓金融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,。(本文刊發(fā)于《中國經濟周刊》2024年第10期)
免責聲明:本文來自網絡收錄或投稿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,不代表芒果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lequren.com/1105291.html
溫馨提示:投資有風險,,入市須謹慎,。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