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,AI工具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場景,。近日,中國青年報·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學生發(fā)起關于AI工具使用的問卷調查,,共回收有效問卷7055份,。調查結果顯示,84.88%受訪者曾使用過AI工具,,其中16.30%受訪者經常使用AI工具,,57.49%受訪者偶爾使用,19.43%受訪者基本不用,。
這個調查樣本不小,,達到7000多份。而且調查的群體也很有代表性——在校大學生,,他們是接受密集知識訓練的群體,,也是最有可能塑造未來職場形態(tài)的群體??梢?,他們對AI的接受度非常之高,作為出現時間僅一年的新型工具,其滲透速率確實驚人,。
而在今年早些時候,,紐約公立學校發(fā)布禁令,禁止使用ChatGPT?,F在回看這個新聞,,頗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的意味。當人們還在討論AI有哪些風險,、帶來哪些改變,、會不會降低思考云云時,它已經風馳電掣般地快進到下一個世代了,。
其實人們如果仔細想想,關于AI的問題或許也不成為問題,。比如說“AI讓人們不再思考”,,這和“汽車讓人們不再運動”“計算器讓人們不再算數”又有多少區(qū)別?我們用一種靜態(tài)視野去觀察科技,,總是容易謬以千里,。
很多事不會如此悲觀,但也不會如此樂觀,。就像工業(yè)機器的出現,,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,能讓人從此不工作了嗎,?當然不會,。相反,社畜,、打工人,、996才是科技進步的另一重真相。AI的出現,,大概率也不會讓人停止思考,,只是人們必須學會換一個方向。
就像一位學生在采訪中所說,,當AI工具幫助她提升了效率,,為她創(chuàng)造出更多剩余時間,她應該利用這些時間做些什么,。而這,,或許才是當前最應該思考的問題——AI之外的時間,人類到底應該干什么,?當人類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打獵,、采摘,,才有了余力在墻壁洞窟里留下藝術。AI的到來也是類似,,人們不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翻譯、設計,、做PPT,,那么之后,又該干什么,?
現在想提出一個成熟的方向,,其實并不容易。未來或許人人都是理想國里的哲學家,,思考玄學問題,;也有可能變成陽明先生口中所謂“人人皆是圣人”,每個人都追求道德層面的自我整體性,。但無論如何,,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已經到來,人們的生存形態(tài)可能會發(fā)生某種質變,。
當然,,目前的AI不是完美的,諸如一些隱私,、信息風險依然存在,,今年7月,中央網信辦聯合多部門公布了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,對生成式AI的發(fā)展進行規(guī)范,,開展良性引導,。對AI進行某種程度的警惕,,也幾乎伴隨著AI的誕生出現了。
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一個道理,,交通規(guī)則只能誕生于車水馬龍的地方,人們試圖防范AI的風險,,也只能在對AI的大規(guī)模使用之后才有可能,。鑒于AI已經無所不在,對AI各種如吳牛喘月一般的驚恐已經沒有必要,,社會應該形成共識,,讓AI在一種更具包容性和成長性的社會空間里存在下去。
此外,,AI的發(fā)展空間,,也遵循于一些共性邏輯。比如AI本質上是數據,、是信息,,它必須具備一個信息大規(guī)模、自由多向流動的前置條件才可能存在,。也就是說,,AI作為一個尖端技術,依然需要底層的社會基礎作為支撐,。所以AI的前景如何,,需要我們往前看,也要往下看,。
免責聲明:本文來自網絡收錄或投稿,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芒果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。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lequren.com/1079736.html
溫馨提示:投資有風險,入市須謹慎,。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,。